谷子是我國起源和發展的主要種植作物
也是我國傳統糧食作物“五谷”之一,具有5000年的種植歷史。小米是由谷子脫殼后而成的糧食產物,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雜糧之一。在上世紀三十年代,小米的種植面積一度達到最高峰,但由于傳統谷子品種產量低,種植面積越來越少。
其實,不僅僅是單產的差別,在品質方面,相比較于小麥、水稻和玉米,小米的適口性差,并且很難被廣泛使用,市場需求持續乏力,小米逐漸退出主糧。
目前,隨著科技的發展,尤其是分子育種研究和深加工工藝的不斷提高,人們通過遺傳分析、分子育種以及精深加工等手段,能夠有效地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。繼馬鈴薯跨入主糧行列外,外界提倡讓小米重返主糧的呼聲也越來越高。
在禾谷類作物中,谷子的營養價值最高而且營養相對平衡,能夠滿足人類生理代謝多方面的需要。但由于以小米為代表的雜糧種植面積逐漸減少,居民雜糧攝入量也逐漸減少,從而導致“三高”人群數量急劇上升,給個人、家庭、社會和政府帶來負擔,這與我國居民飲食結構變化有一定相關性。
小米曾是我國北方的傳統主糧
但由于以小米為代表的雜糧種植面積逐漸減少,居民雜糧攝入量也逐漸減少,從而導致“三高”人群數量急劇上升。小米是古代和當今中國人廣泛認同的具有保健功能的食物。
小米對人體健康的研究可追溯到唐朝
唐代《食療本草》中記載,小米有健胃功能,使人睡眠安靜,產婦食小米可促使乳汁分泌旺盛。明代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記載“粟米氣味咸,微寒無毒,主治養腎氣,去脾胃中熱,益氣,陳者苦寒,治胃熱消渴,利小便“。
小米是古代和當今中國人廣泛認同的具有保健功能的食物,因此,在全國范圍內提倡和推廣食用小米,無疑是預防慢性病發生、提高人民身體健康水平的良好途徑之一。
華夏粟糧近十年來與河南省安陽農科院谷子研究所深入合作,建立谷子科研育種平臺,并與河南省安陽市農業科學院、河南亞臨界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機構形成產業聯盟,潛心研究,聯合其他合作伙伴共同打造谷子上中下游產業鏈,嚴格把控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,從源頭、過程檢測、產品上市等各環節確保產品安全性,促進小米產業的轉化升級和健康發展。
今后,華夏粟糧也將不斷研發均衡營養的新產品,推動小米重返主糧,進小米產業升級,提高小米產業的效益和競爭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