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于小米的起源,歷來都有一東一西兩種起源地之說。
“時至今日,經過植物考古和基因考古的雙重證明,我們終于可以說,小米起源于中國北方。”考古證據顯示,至遲在距今4500年前,栽培的黍已從中國北方傳播到了中亞地區,并繼續向西傳播最終到達歐洲;至遲在距今4000年前,粟已經傳播到了東南亞和南亞地區”。 考古學意義上的小米,包括粟和黍,即谷子和糜子(去皮后稱黃米)。
小米史稱粟谷,是我國最早的種植作物,6000-8000年前已成為先民的主糧。民以食為天,靠小米的滋養,中華民族得以繁衍生息,創造了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。
小米性喜溫暖,適應性強。農諺"只有青山干死竹,未見地里旱死粟",說明了小米的適應能力超群,也象征著華夏子民自強不息的優良品行。近代抗日戰爭,也得益于小米加步槍才能取得勝利。
近些年由于植物考古的普及和發展,各地考古遺址陸續出土了包括農作物在內的大量古代植物遺存。分析發現,秦漢以前古代農業耕種的確實就是五種農作物,即水稻、粟、黍、大豆和小麥。這與古代文獻記載的五谷不僅數目相同,而且品種也完全吻合。
粟和黍
兩種小米起源于中國,是古代北方旱作農業的主體農作物。黃河中游地區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搖籃,黃色的小米、黃色的土地、黃色的河,共同孕育出了輝煌的中華文明。
水稻
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兩室作物,全球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為生。水稻起源于長江中下游地區,是中國先民為全世界做出的巨大貢獻,其意義遠超于后來的“四大發明”。
大豆
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類作物,國內外學界一致公認大豆起源于中國,然而關于進口轉基因大豆的爭論卻成為當前的熱門社會議題,令人感慨萬分。
小麥
小麥的經歷最為傳奇。小麥起源于西亞,后向四周傳播,成為美素不達米亞、古埃及、古印度、古希臘、古羅馬等古代文明賴以生存的糧食作物。最新考古發現證實,距今4000年前后小麥傳入中國。
「五谷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。」
多吃五谷,菜為輔,怎么強調也不過分。
「五谷為養」
養的是精氣神,養的是氣血。
五谷「稟木氣而生,火氣而長,土氣而化,金氣而收,水氣而藏」得天地之氣均衡,最養人也最容易消化,能消化才能變成氣血,否則便是垃圾。
特別是小孩子,減肥的人,孕婦,產婦,月經量少的人更要多吃。五谷雜糧,包括各種谷類:大米、小麥、玉米等,各種豆類:大豆、蠶豆、豌豆、紅豆等;各種薯類:紅薯、馬鈴薯以及其他雜糧。
五谷各有不同的性味,有涼溫甘苦之不同,我們平時應該交替吃些五谷雜糧,以平衡機體陰陽。近些年人們也越來越認識到,中國五谷的陰陽養生,五谷雜糧的營養之道。所以小伙伴們,五谷復興,是每一個國人的責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