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2一個不平凡的一年,許多記錄在冊的大事,都在這一年沉默地發生著。第二次世界大戰正殘忍地撕碎大地的容貌;中國女作家蕭紅在香港病逝;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·霍金出生;郭沫若創作歷史劇《屈原》...
同時,1942年之于干旱貧瘠的河南土地來說
是個悲苦沉重的大災之年
在敦泰晤士報里,哈里森·福爾曼的鏡頭下。我們看到的是失神的目光,和這片土地上深深的傷痕。
1942年夏到-1943年春
河南大旱
春秋絕收
片甲蝗災
及百余縣
百姓出潼關
化流民
餓殍無數
看過馮小剛根據劉震云的小說《溫故一九四二》改編執導的電影《一九四二》。
當我們覺得電影太過沉重的時候,往往會在老一輩人的口中聽到比電影還要沉重的歷史。
電影的故事只是浮在空中的一粒硝煙,真相的殘忍卻能讓靈魂干枯失色。
人命不值錢,眼淚更多余
《溫故一九四二》原文:
瞎鹿懇求:逃荒一個月了,家里大人小孩,已經十天水米沒打牙,每天全在吃柴火,娘得了傷寒,發高燒說胡話,不知還能撐幾天。 人販子的目光掠過高燒昏迷的瞎鹿娘,停在熟睡的花枝臉上。人販子一:她倒行,能賣五升小米。
在那種慌亂動蕩的時代中,每個人只緊攥著一個信念:活下去。
遷徙百里,試圖“逃”過命運的悲苦,試圖“躲”過殺戮的裁決。
流離失所的催促下,一面是荒災,一面是戰亂。
地主和農民喪失了階級的尊卑,
長工努力活著仍活不成神卻活成牲口,
伙夫面無表情吞下日本兵刀尖的芥末……
在影片最后旁白念起:
“十五年后,這個小姑娘成了我娘,當我記事起,就沒見她留過一滴淚,也不吃肉……”
“也不吃肉”這四個字大概也就描述完了老東家和小女孩,全部回去時的路。
小米,這個物件,在晦澀的1942年天地間成了最珍貴的象征。
從失修的人間路走過,可能因為比別人多吃了一口飯,所以才能蒼老地活著,所以才能看到那一捧小米后,再將痛感神經撕扯。
若不是經歷過翻天覆地,不知小米是如此的珍貴。那金黃的光芒,曾經指引著為數不多的幸存者活下去的方向,讓他們在浴火后更加堅韌地重生。
請將看待生活的視角抬高一寸。感恩溫飽,感恩富足,唯愿餓殍遍野的時代不復回來,唯愿我們生活的明天愈發健康美好!